+86 400 041 7515

海外经销商:+852 5804 4670

周一至周五:9:00 - 18:00

我为什么留在了英国——前电视人看《穹顶之下》有感

邮件分享
打印本页
2015-03-02  来源:居外

在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、两会召开的前夕,沉寂了一年之久的柴静,携纪录片《穹顶之下》出现在公众眼前。从央视离职后的她,被定义为“自媒体”、“公民记者”。这场因名人效应引发的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,被描述为自媒体力量的兴起、与主流媒体完美合作的示范。

柴静的《穹顶之下》

可就在一夜间,对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惊叹关注,全被淹没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、诋毁、甚至人身攻击、个人喜好里。视频流传的当天晚上我完整地看了一遍,从新闻由头、事实呈现、追溯原因,到多方剖析、经验借鉴、行动建议,加上柴静条理清晰、思维连贯、语速得当、字字珠玑的演讲串联,这个纪录片的专业性可谓毋庸置疑。

曾身处与柴静一样的职业背景,我深知作为一名致力于追寻、记录、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,对关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,常常与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力感冲撞、碰击、斗争。记者的职责不是改变,而是督促改变。这种改变的困难和阻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——《穹顶之下》号召环保体制的变革、政府部门的作为、你我行为习惯的改变,这种督促远未见效之前首先得到了大众对其行为动机、利益集团背景、私人八卦的阴谋论的诋毁,可想而知前方还有多少重重阻力。

我不是柴静的粉丝。她歪着头向对面的嘉宾咄咄逼人时,担心她活得太沉重。这几年好了一些,脸上多了很多笑容——《穹顶之下》的演讲我们就可以看到。无论如何,这个片子激发了我对雾霾的重新审视。

刚来英国留学时,我曾有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国。飞机落地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,我的心情雀跃极了。当我进了航站楼走向安检台的时候——我深深地记得那个画面——T3航站楼里可以用“尘土飞扬”来形容,空气里满满的黄土颜色和灰尘的味道,我下意识地捂住口鼻。这座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城市,因八个月的离开,带给我鼻子、呼吸道强烈的不适应感——也许因为在英国习惯了那里的蓝天白云。

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。我们都知道,在国内开车的人最害怕洗车后的第二天下雨——车白洗了,雨一淋全是花花的泥点子。在英国,尤其是住house的居民,习惯将车停在路边或露天院子里。当然这边很少暴雨,而平日里的淅沥小雨,是根本不用担心车子弄脏的。甚至人人都没有下雨天打伞的情况——至少雨不脏。如果你住在伦敦市中心,比如金丝雀码头的某栋高楼里,平时天晴的时候,你完全可以远眺到15英里外的希思罗机场——据说曾经的北京,也能在后海银锭桥远眺到西山。

三个月前我因工作需要回国出差,一名曾在英国留学的男士,带着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宝宝过来咨询移民英国的事宜。他从英国毕业回来北京,创立了自己的公司,而且发展相当不错,但他现在,执意重回英国。“尤其结婚生了孩子之后,很多时候想带宝宝出门遛个弯儿,但空气实在太差劲了,常常雾霾,就不敢带孩子出去了。”他对我说:“为了孩子的成长,看来我必须得带他们重回英国”。

柴静拍《穹顶之下》也提到了自己的女儿。她在片子里并未讲女儿未出世患肿瘤与雾霾之间是否存有因果关系,但是由于关心女儿的健康问题而开始与雾霾死磕,从母亲的立场来看,是十分能够被理解的。食品安全、大气污染、成长环境等等这些在国内不能被忽视的问题,对于我这个还没当妈的人来说,已经为将来的孩子考虑到了,何况成千上万的母亲呢!必须承认,这也是我选择留在英国的原因之一。

< 1 2 > 在本页阅读全文

来都来了,关注一下吧!

精明买家养成中心

全能顾问服务区

我要提问
本网注明“来源:居外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居外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居外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仅供参考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关注居外官方微信号
05 月
24
04 月
05
05 月
17
03 月
19
英国资讯索引 more>>
居外名家专栏 more>>
房市看点more>>
提交置业要求
让居外帮你找房

居外服务热线 400-041-7515

港澳台及海外客户请致电
+852 5804 4670

周一至周五 9:00 - 18:00

居外微信服务号 居外微信服务号